无标记活细胞成像
采用光强衍射层析(IDT)技术,以细胞内部折射率作为“内源性染料。
3D实时超分辨
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实现超分辨率的实时成像,捕捉到细胞、组织等微观结构的精细细节
定量数据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精确测量与统计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与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全物镜无标记一键切换
4X\10X\20X\40X\100X物镜均可无标记实时观察,并且电动一键切换。
三维层析
三维层析精度±20nm。
长达数周的连续成像
配备活细胞培养装置,温度设定精度±0.1℃,温度设定范围~40℃,带自动混气功能,支持100%二氧化碳气体。
多模态成像
光强衍射层析(IDT)、明场成像、4通道宽场荧光成像;(另可搭配DIC/相差等多种成像模式)
孔板级高通量采集
可适配35mm共聚焦小皿、ZIRCON多孔板等多种常规容器。
Zero phototoxicity and zero photobleaching
您想观察亚细胞分辨率下的生命动态,以研究超细微结构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您的传统成像系统很快就会达到它们的极限,因为其侵害性过强,会破坏您正在观察的样品。相反,锆石光电SC3000采用光强衍射层析成像原理吗,无需任何外缘性染料或标记,为从而大幅度减少光漂白和光毒性,可直接实时观察样本亚细胞结构的长时程动态信息,为活细胞无损成像提供全新机制。
单次成像即可快速获得目标样本100层不同焦面图像信息,三维衍射层析兼具达到160nm,您同时可以以2D和3D的形式观察活体样本细胞、亚细胞、甚至细胞器结构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借助集成的透射LED和斜照明检测,您可以轻松定位样品。
无需调整常用的样品制备,
您便可直接在用于共聚焦显微镜的样品载具上观察活体样品。
可针对多个感兴趣的样本区域设置观察点位,并在无人情况下利用“细胞追踪”和
”自动锁焦“等功能,确保长时程拍摄记录多点位活细胞样本的焦准,轻松获取多维图像,以便再细胞实验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只需简单操作即可获得没有荧光模糊的清晰图像。
可将无标记IDT成像技术与多路宽场荧光成像结合,即能做到无标记样本的长时程&不间断动态过程全记录,又可以触发荧光成像的特异性表达,捕捉实验中关键时间的发生。
成果得到了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C. Yang、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A. Ozcan、美/德科学院两院院士R. Weissleder、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M. Padget、共聚焦显微镜理论奠基者之一的C. J. R. Sheppard教授等正面评价,引用源包括Nature, Nature Photonics、Nature Reviews Physics等著名期刊。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S. M. Gruner、德国科学院院士M. Wegener成功应用于高分辨电镜衍射成像与多光子激光三维打印。
为数不多能够优美地(elegantly)描述部分相干成像特征的正向模型”。并在论文[J. Opt. Soc. Am. A 35, 1846 (2018)]中指出:“可见,环状照明具有更宽的空间分辨率响应。一个有趣且重要的特点是低空间频率的抛物线区域在环状照明下消失,因此低空间频率的成像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不同离焦距离下的弱物体传递函数的虚部(相位部分)已被左等给出[40]”。
共聚焦显微镜理论奠基者之一
“由于实验数据包含噪声与其它误差,快速收敛会导致噪声瑕疵且降低重构质量[48,49]。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们对透射函数采用一小更新步长”。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这是截至目前,傅里叶叠层成像所能达到的最高数值孔径~1.6[30]…”。“其超越(beyond)了最初提出的傅里叶叠层层析方案,利用大数值孔径的暗场照明实现了高通量傅里叶叠层衍射层析[11]。”“另一种策略使用环形照明[43,56]。在此方法中,光照角度接近物镜最大接收角,即捕获图像介于明场与暗场过渡区附近。此时样品的相位信息,特别是低频相位成分可被有效转化为强度变化而得以探测”。
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我们仍将它写成一个相位的梯度,仅当此时该物理量的意义与文献[15]中所定义的‘广义相位’一致”。“文献[15]将光强传输方程拓展到部分相干光场,并将该方法称为广义光强传输方程,简称GTIE”。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
“2020年,南京理工大学左超与同事将傅里叶叠层原理的三维成像技术推进(push)到超越原理验证阶段(beyond proof-of-principle demonstration)…实现了无需轴向离焦堆栈的三维物体重建”。
叠层成像奠基人
所需要的(相位)信息也可以通过记录样品的多幅全息图在不同的相机距离,不同的照明波长[38],或者通过不同角度去照明样品”。并在论文[Opt. Express 25, 4438 (2017)]中指出:“这种多角度照明还可以被用于在一定空间中进行深度层析[22-24]”。
瑞士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通常情况下,在相位显微成像中,已发现使用环形光源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因为横向分辨率被拓展到相干衍射极限的两倍[32,33,34,35]。在光强传输定量相位成像中,除了提高分辨率外,环形照明还可减少所需的测量数据[36]。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优点,包括更短和更低强度的曝光以及与传统显微技术的兼容性,因为该技术不需要相干照明[36]”。
佐治亚理工学院讲席教授
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照明数值孔径”。
剑桥大学EPSRC研究中心主任
在Nature [Nature 637, 281 (2025)]中引用了本团队的2篇与2张论文原图,并评价:“...超过了传统定量相位成像技术的能力[41]。该方法的一个关键优势是能够在无需样品倾斜或轴向离焦的情况下,捕获一个体积为1.7×1010体素,包含2×104个细胞的三维体积,其视场面积为1.77mm2。”
相干衍射成像领域奠基人之一